房企進入“野蠻”裁員期
2018-11-23
“我已經找到新工作了,不是地產行業,這一次想踏踏實實學幾年東西。至少現階段再進入地產行業,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span>
11月23日,一位畢業于某211高校、自稱剛妥協于泰禾集團“變相裁員協議”的張姓“禾苗生”,語氣無奈地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11月19日,有消息稱,閩系房企泰禾集團再次爆發大規模人員調整事件,目標主體為規模在400人左右的2018屆“禾苗生”,已有100多人被約談,約談內容為2018屆的“禾苗生”部分轉為社招或營銷,部分被裁員。
有意思的是,2017年底,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8年,泰禾將力爭邁入2000億時代。
據了解,“禾苗生”是泰禾人力資源的三級人才培訓體系之一。
“之前被裁的‘禾苗生’只是極少數,且是因為一年之后考核不合格。但這次的裁員沒有考核,只憑學歷和人力資源部打的績效來決定。我的學歷和績效都通過了,但對公司無法履行承諾的行為很失望,還不如接受賠償重新開始?!鄙鲜鰪埿铡昂堂缟睂τ浾弑硎?。
在他看來,當初簽訂勞動合同時,公司就承諾“禾苗生”有一年保護期,即可不用參與績效考核?,F在以學歷及績效說事,也只是泰禾縮減人力成本的一個理由而已。
該名張姓“禾苗生”告訴記者,泰禾計劃在12月再裁撤與11月同比例的“禾苗生”,兩個月累計裁員比例約為50%-60%,裁員總人數預計超過200人。
人才積累匱乏
這并非是泰禾第一次陷入規模性裁員的傳聞。
7月中下旬,泰禾被指裁員總體比例達30%,涉及北京、上海等區域,裁員規模大概為二三百人。
彼時,泰禾集團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回應稱:“30%的裁員比例不實,我們是‘換員’不是‘裁員’?!?/span>
該名泰禾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實現人才結構升級,今年以來,泰禾正在啟動一項涵蓋全集團各業務板塊一流人才引進的“千人計劃”,這一計劃涵蓋全集團各板塊、各條線,211、985院校畢業是人才引進的基本條件。
基層業務條線進行人員“大換血”的同時,泰禾高管團隊的組織架構也處于震蕩之中。2018年,包括集團副總裁、財務總監在內的多位高管先后離職。
一位接近泰禾人力資源部高層的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泰禾此波裁員及離職潮維度之廣、范圍之大、時間之長,主要緣于其前期發展過猛過快,對人才戰略以及公司的發展方向均缺乏思考。
“2017年及2018年初,泰禾人力透露,公司招了一堆人卻根本不知道怎么用,那時我就猜到泰禾隨后的人員組織架構會出現大幅調整?!鄙鲜鼋咏┖倘肆Y源部高層的人士稱。
此前,《國際金融報》記者獨家獲悉,于7月初正式入職泰禾集團的昔日K11“七年老將”陳健豪,在負責商業運營板塊短短4個月后便閃電離職,主要原因便是泰禾商業板塊混亂,人員換防頻繁,業務難以開展。
“我覺得泰禾一直都像一個野蠻生長的公司,來不及定位和確立發展方向就又變了?!币晃坏谌饺肆C構的總經理對記者表示。
受制于業績對賭
處于大規模裁員行動中的房企并不止泰禾一家。
11月6日,一張微信截圖曝出,“華夏京南集團500多人以及華夏小鎮集團400多人全部遭到裁員?!比A夏幸福三天裁員上千人的消息在地產圈內不脛而走。
兩天后,又有消息稱,華夏幸福重慶事業部被撤銷。
對此,華夏幸福有關方面否認了裁員一說,稱只是對區域及業務構架進行調整。
然而,一位華夏幸福事業部總經理對記者表示,“不僅是產業小鎮業務被砍,產業新城中的新城業務也被全部砍掉。業務被砍后,相應的人員便是直接被裁減。據我所知,新城業務只留下各區域的相關負責人,約80人?!?/span>
據華夏幸福內部人員稱,產業新城分為產業和新城兩個部分,新城業務為公司現金流的主要來源之一,盈利模式為售賣房地產住宅開發項目。
產業小鎮則是華夏幸福于2016年響應號召開辟的新業務。
華夏幸福有關方面解釋稱,產業小鎮產品與產業新城產品在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上類似,工作內容也基本相同,所以難免造成資源浪費,因此需要將產業小鎮集團并入產業新城集團,同時相關人員和資源也一并合并。
但這在上述華夏幸福事業部總經理看來,顯然是華夏幸福為了掩蓋要完成與平安之間業績對賭承諾而不得已縮減人員成本的一種說辭。
7月10日,華夏幸福公告稱,控股股東華夏控股作價137.7億元向平安資管轉讓5.82億股公司股份。交易雙方設定了利潤補償約定,華夏幸福承諾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14.15億元、144.88億元和180.01億元。
“產業新城業務模式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產業這塊前期資金投入大、后期回流慢,只能通過新城板塊賣房回籠現金流,現在又有了與平安之間業績對賭的壓力。利潤從哪里來?除了開源,還有節流,人員成本便是一塊?!鄙鲜鋈A夏幸福事業部總經理稱。
不過,華夏幸福有關方面仍稱,公司內部結構調整為既定戰略,與平安集團無關。
凜冬之下
包括泰禾與華夏幸福在內,合約銷售額排名前20的房企中,至少已有7家房企明確提出通過裁員、優化員工結構或是調整崗位、提高考核門檻等方式來實現“瘦身”。
11月12日至11月16日,融信中國、正榮地產、旭輝集團、俊發集團相繼出現高管離職的消息。一周之內4家房企高管離職,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內樓市拐點已至。
有業內人士指出,裁員猶如減肥,前提一定是公司發展過度臃腫,所以在臨界點時才不得不施行瘦身計劃。
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看來,房企過快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前期囤地成本過低。其稱,開發商囤地行為因為過去立法不完善,監管不到位而野蠻生長,現在已經到了需要嚴加整治的時刻。
那么,在此番地產行業動蕩周期之下,真正的犧牲者會是誰?
上海市銀星律師事務所劉婉律師稱,以泰禾此次管培生裁減事件為例,根據《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該批“禾苗生”自入職之日起即和泰禾建立了勞動關系,試用期結束,符合試用期考核標準的“禾苗生”應當予以轉正,并保留原崗位或原定崗位。
“但泰禾向部分‘禾苗生’發送了崗位調整的意見征求函,征求函給予了勞動者選擇的權利,此舉并沒有違反相關法律規定,除非泰禾對該部分員工直接解聘或強制性調崗,才屬于實施了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眲⑼駥Α秶H金融報》記者表示。
行業環境在上、法律條款在前,一位“禾苗生”只能寫下:“資金緊張的風吹來,我相信你會渡過難關;裁員的風吹來,我理解你有你的難處;但那個口口聲聲說要讓我變成參天大樹的你,不僅把我連根拔拔起,還要被打上不合格的標簽,我又該何去何從呢?”